发布日期:2025-04-11 浏览次数:
4月8日至11日,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以下简称“CMEF”)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CMEF被业内称为“医疗科技风向标”,全球顶尖医疗企业的创新科技角力在这里上演:戴上VR眼镜,高清的人体腔内影像出现在显示屏前;形似太空舱的圆形放射治疗设备让人眼前一亮;稳定行走的急救转运机器人,能实现伤病员无人化接送和院内转运……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博览会有近5000家国内外领军品牌企业携万余款产品参展,涉及医学影像、核磁设备大型医疗装备、体外诊断、医用耗材等全产业链产品,还有AI医疗、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3D生物打印等前沿领域产品。
此外,CMEF的国际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据悉,本届国际参展商占比达20%;来自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国际采购团规模同比增长30%以上。CMEF集中展示了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趋势,正在为我国乃至全球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行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每年的CMEF都是企业“秀肌肉”的舞台。今年,众多医疗器械企业携新品亮相,其中,有上千款产品是在全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首次发布。
佳能医疗是全球宽体CT的开创者,早在2005年就率先提出了宽体CT理念。佳能医疗宣布,其最新一代超高清宽体CT——AquilionONE/INSIGHTEdition(以下简称“INSIGHT”)正式在中国发布。佳能医疗公司人士介绍,此次发布的INSIGHT作为全新一代技术,在成像清晰度、扫描速度及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筛查等精准诊断提供更强大支持。
搭载了第三代深度学习平台SonicDL的3.0T英雄系列磁共振,是GE医疗天津基地的最新国产成果。GE医疗相关人士介绍,基于新一代硬件架构和深度学习技术驱动的磁共振影像重建引擎Sonic,不仅一次打药就可实现神经、颈动脉、心脏的“脑心同扫”,还为肿瘤疾病的筛查、分级、分期、疗效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联合微创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带来全球首发的内窥镜腹腔外腔扩张穿刺器套装,以达到“一器多用”,满足多种临床需求。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首发智能啄木鸟机器人微型化智能手术辅助系统,星空体育入口助力实现手术全程可视化与可控化。中核安科锐(天津)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来了全球首款“运动肿瘤同步追踪+螺断层治疗技术”,全程追踪精度在1mm以下,能够对肺癌、肝癌等运动肿瘤实现追踪治疗。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医疗科技变革期,每一次“首发”都将重塑产业格局。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板块,向来是各大医疗器械展中看点最多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展区。今年,“首发”新品批量亮相,医学影像设备展区更是成为了医疗科技同行们比拼技术的舞台。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三、四号馆内,记者看到,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东医疗”)、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等国内医疗装备企业与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外资巨头合计展示了几十台医学影像设备。中外企业同台掰起手腕,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停留,更让不少专业观众直呼“过瘾”。
光子计数CT被认为是下一代的CT影像技术。此次展会上,西门子医疗的光子计数CT“王牌”产品线集体亮相;佳能医疗虽未有产品展示,但企业表态将加速将光子计数CT引入中国市场;在东软医疗的展台,今年3月6日刚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国产光子计数CT亮相,吸引不少观众拍照打卡。
无液氦产品已成为科技巨头重点布局的产品。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传统磁共振设备离不开液氦进行低温冷却,而后者不仅成本昂贵且属于国家战略物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展会现场,外资龙头飞利浦亮出了BlueSeal2.0无液氦双芯磁共振,西门子医疗则展示了其全球首创的仅需0.7升液氦的磁共振MAGNETOMFlow,相较于常规磁共振,这款设备降低能耗达40%以上。本土企业万东医疗也不甘示弱。万东医疗战略市场品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此次带来了最新的第三代无液氦磁共振设备。该设备可将碳排放降低20%、信号采集效率提升3倍、成像速度提高50%、微小病灶检出率翻倍。
“20年前,国内的医疗器械展上,跨国医疗巨头唱主角,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和技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产医疗装备可以和国外巨头‘掰手腕’。”一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国医疗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博览会上了解到,跨国巨头企业加快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以及本土化生产制造步伐。
“公司持续推动全线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推进全产业链‘中国制造’。”佳能医疗中国总代表田口亘表示,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医疗市场之一,公司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与中国医疗共成长”,将继续加大在华投入,围绕“为中国创新、在中国智造、与中国共创”三大核心目标,助力中国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GE医疗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今年CMEF公司全新发布的24款新品中,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占比高达50%(12款)。
当下,人工智能(AI)加速与医疗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医疗产业的核心引擎。《证券日报》记者在CMEF现场观察到,融合了AI的医疗科技产品在提升诊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体验等方面更具有市场吸引力。
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CT市场部总经理吴旻对记者称:“过去,AI在医疗领域应用较为普遍的是辅助诊断环节,而现在,AI已经贯穿了影像扫描、图像处理、辅助诊断等诊疗全流程。”
作为医学影像设备龙头,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球首次详细介绍了其“元智”医疗大模型、智能化装备等。美的医疗旗下妙笔AI影像系统、云胶片AI方案等聚焦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升级与数智医疗化转型需求,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赋能。美的医疗负责人马赤兵对记者表示,AI在影像诊断方面拥有巨大的场景空间待探索,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市场中。
如今,AI正在进入医疗核心环节,并有望重构诊疗模式。但需要正视的是,“AI+医疗”仍面临着数据质量与标准化难题、技术可靠性与临床适配性挑战、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瓶颈。数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毛新生向记者表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医疗领域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质量好、体验好、花钱少’,随着AI应用的逐渐成熟、商业场景的拓展以及进一步的支持政策落地,这个‘不可能三角’就会变得有可能。”
在政策赋能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双重引擎驱动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开启“协同创新—制造升级—全球市场深耕”的产业升级新篇章。